说起来有趣,工作多年,见过无数毕业不久的职场年轻人,每次问及他们:你们理想中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大多都会回答“钱多、事少、离家近”的。
你问我,“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有没有?
有,不多,并且不属于你。
这个话题这让我想起那个著名的金扁担的笑话。一个平民每天都去挑水,一天,他突然想,皇帝用什么挑水呢?半饷之后他自言自语:一定是用“金扁担”。把这个思路挪到职场里,“钱多、事少、离家近”就是普通人眼里的金扁担。——美好,荒谬且虚无。
因为多数职场新人显然弄错了“我”和工作的关系:不是什么样的工作让你去做,而是你自己需要做什么样的工作。只有把关注点放在“我”自己身上,而非在对职位的价值判断上,你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
我有个师妹,985大学建筑系毕业,专业水平不错。可在工作上却非常不顺利。她毕业之后进了上海一家大型设计院,薪水在应届生里算很不错。然而这份工作她只干了三个月就主动辞职。问起缘由,她说,虽然待遇不错,但是这个工作事情实在太多了,不仅要负责方案设计,还要负责制图,而且是单休。她想找个更清闲一点的工作,于是就辞了。
接着她又找了个双休的工作,活儿比前一个工作少很多,每天还有时间上上网看看视频,很清闲。但闲了两个多月,她又受不了辞了职。她说虽然这个工作没那么忙,但是工资只有前一个的一半多,她还是觉得不合适。
就这么一直兜兜转转,一次次的跳槽,她一直都没有找到理想中“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半年前,她来找我诉苦,我跟她说了一句话:“这样好像是工作在挑你,而不是你在找工作。你被你所谓的理想工作标准给束缚住了。”
差不多认清现实吧,你我都是普通人,没有那么多“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来敲你的门。在现代商业社会中,社会的总资源就那么多,蛋糕就那么大,它不会无缘无故往你身上靠。如果说社会资源长了脚,它们只会流向可以驾驭它们的人。
换句话说:所有“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就算给你去做,你也未必能做好。就好像把皇帝的金扁担送给你,你也不一定能承受得起。
所以,请忘记那根“金扁担”吧。先关注自己,认清自己的现状,在有限的资源之战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工作可以改变,但是只有核心竞争力才是一直属于你,不离不弃的。
我师妹在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从了解自己的现状和需要开始,不再把时间精力花在判断工作好坏以及跳槽上面,而是认真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这一次,她真正把自己当成了主角。现在,她已经签约了一家实力雄厚的建筑公司,并且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
王家卫在《东邪西毒》里说,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
我也想告诉职场新人们,你们也曾一次次地换工作,一次次地翻山越岭,寻找你心中“钱多、事少、离家近”的那座大山,但是结果发现山后面什么都没有,回望之下,可能会觉得前一座山更好。为什么?因为你还没有能力看见什么,你还没有那双看见大山的眼睛。而这双眼睛,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有了核心竞争力,就等于脚踏七色云彩。无论在哪里,你都将是团队里不可替代的角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到极致,尔后那些“钱多、事少、离家近”都只不过是你应得的附属品了。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追求卓越,成功自然就会尾随而至。
猜你也喜欢:专门化企业:2010年最成功的企业(企业,自己的,专门化,差异化,业务) 未
专门化企业:2010年最成功的企业(企业,自己的,专门化,差异化,业务) 未来最成功的企业
“多元化?专业化?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式的内心交战,不知在多少企业家身上一遍又一遍地重演。但是如果去问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的全球领导人,具有近20年咨询从业经验的乔治·波利,他会告诉你:走专门化企业之路。
作为世界最大的咨询公司,IBM设立商业价值研究院(IBV)的目的是为全球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发展思想领导力和提供价值提升工具。IBV最新的研究成果——“专门化企业”(SpecializedEnterprise),比我们通常所谓的专业化更进了一步:无论内部职能还是业务能力,企业只做自己做得最好的事,剩下的都交由外部做得更好且更便宜的供应商去做。用我们常说的木桶理论来解释,应该是“只做自己的最长板,再用做出来的和买来的长板捆成一个最大的木桶”。据它预测,到2010年,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都是专注在几个关键组件的专门化企业。
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2004年,IBM对全球450位CEO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当前经济环境中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普遍答案是:差异化、响应性和效率。尽管企业都在进行各种努力,但是有太多的障碍阻碍着他们实现这些目标。他们希望企业能够更加专注,因为现在他们总是有太多的问题要处理,想要在整个价值链上每一环节都做到最佳,不分轻重缓急;极高的组织复杂性使企业降低成本变得极为困难;从运营角度看,企业现有的业务功能和技术架构一直采用“硬连接”(hardwired)的方式,即业务单元配置固定不变而缺乏灵活性,导致业务变革既昂贵又耗时,难以快速影响市场变化。
在过去,企业只能在某个方面达到最佳,所以只能围绕其中一个属性来构建自己的业务模式。例如:要想在价格竞争中取胜,就要追求低成本,而牺牲掉差异化的产品和优秀的服务。但是现在,CEO们认为:差异化、响应性和低成本高效率这三者对于成功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仅凭企业自己的力量显然不可能做到,所以需要企业同时运用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企业专注于自己的关键性差异化能力,由专业机构或团体来运作非差异化的职能;松散型连接的“业务组件”能够随市场和战略变化对于组织进行重新配置;围绕“组件”进行标准化运作,能够降低复杂性和官僚主义,提高决策和实施的透明性。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将资源和精力聚焦于几件自己做得最好的事情之上,而将其它的事情交给内部或外部的专家来做,如:集中财务管理、业务流程外包等。乔治认为:这种在各方面都做到一流的专门化企业,将能够从根本上重新塑造21世纪的公司和行业。 猜你更喜欢:一星期爱情(喜欢,如此这般,你我,感觉,你是)
一
你是
一星期爱情(喜欢,如此这般,你我,感觉,你是)
一
你是我的初恋。
认识你那会儿,我大二,你大三。我还在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地修着我的学业,而你,已经正在做步入社会的准备。
我们的相识是在你我共同的朋友B的生日Party上。
那天晚上你喝得有点高,在旁边“调侃”女生,导致我对你映象不是很好。可能因为无聊,也可能是因为尚未男朋友的我对男性很感冒,居然在脑子空闲时,在旁边不要脸地偷偷问我自己:“如此这般邋遢的人给我做男朋友,好吗?”咯噔一下之后,我自己回答自己:“算了吧。”但是,出于礼貌和面子,还是没有拒绝你留给你我的电话号码的请求。
很是意外,你当天晚上就向我表明了你对我的爱意,你说你觉得我人很简单,喜欢我。我拒绝了,毕竟你喝高了,等你清醒,了解我后,你是不会喜欢我这款的,我是这样想的。
接下来的几天,你发了几次短信给我,言词简单明了却包涵暧昧。这几次,你应该是清醒的罢?
然后,接下来两个月,你就像消失了一样,没了任何音信。你没再联系我,当然我也不会主动联系你,毕竟,我那时对你还没有男女之间的感觉,相反,你给我的感觉是轻浮与随性,原因是你说你喜欢我,后面却再也没了下文。全是假的,你追着玩的吧!我笑笑,便将此事抛之脑后。
二
再次见面,是两个月后。
某天,突然收到你的短信,你说你回校了,复习,准备期末考试。了解到你消失的这两个月原来是利用学校安排的实习期试着去创业了。
你回来了,并表明希望我们能在一起。我表示很淡定。
接着,你叫了你的几个哥们以及我一起聚餐,这是我们的第二次见面。
比起第一次的见面,你整个人清醒了,你的谈吐举止也清新自然了,精神许多,也第一次真正了解你。发现,其实你并不是那样的,而是这样的:你豪爽、直接、沉稳、成熟、实在、有责任心、待人真诚、人很简单但有思想,有点与众不同的感觉,你不像其他男生一样喜欢一个人就要表现得很明显,整天说些甜言蜜语的话,你会把喜欢一个人放在你的心里。你的谈吐是如此这般的大方,你的内心是如此这般的强大,你的思想是如此这般的特别。突然感觉,你对我而言是如此这般有吸引力。这股吸引力强大到只要我抓住你的一个亮点,我就可以摸索到你的任何优点,很突然的,似乎你的整个庞大的构思体系赫然于我眼前,真实、清晰、美丽。
这天晚上,我喝醉了,也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感受到醉的滋味。这滋味,是你给的。回来的路上,我不太清醒,我乱说话,拉着你们一个个狂说话、狂撒泼。回宿舍后,我打了个电话给你,无厘头的骂你,向你撒娇,要你认错,你并没有犯错,但你却很是听话的认着错,并温柔的安慰着我。这些我都知道,可我控制不了自己,我不是装的,谁叫前辈们早就下了定论,说人醉后都会打电话给自己爱的人呢?克制不了自己如此突然地就喜欢上你。可是,我为什么要克制自己喜欢你呢?是因为你是外省的,我老妈会反对?还是因为你马上要离开学校了,你我刚开始就要马上面对分离,我是在担心距离吗?是的,我担心距离。
晚上,我对自己说:“我确定喜欢你。”
有时,了解一个人不需要多久,一次真心的触碰,一次用心的聆听就够了。有时,喜欢一个人,很突然的,喜欢就喜欢了,当然不是没有原因,原因就是他牵动了你的心。
接下来,连着两天晚上,你我就坐在学校足球场上的台阶上畅谈生活,简简单单,平平实实,我发现喜欢这种感觉。感觉你就是我一直等,一直寻找的人。
这天晚上,你我短信对话是这样的:
“我问你,你还喜欢我吗?直接并诚实的回答。”
“喜欢。”
“那就在一起呗。”
“嗯,好。”
你说你很开心。我也是。
爱情不是你追我跑,而是相互的吸引,有感觉了,就自然而然在一起了。牵手,不关乎主动或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