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彷徨,面对你、面对自己,也曾经不知所措
很多时候总希望能得到一点点安慰,可现实与理想那么的不一样吖
只是想找回自己,和以前的斗志,那些属于自己的快乐都显得那么的不容易
但也希望自己的人生会与众不同,会活的很有意义
没有过多的奢求,只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会让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让自己无怨无悔的事...
仅此而已
猜你也喜欢:平淡的幸福 宁静的相守(也许,也会,平淡,会有,太多
平淡的幸福 宁静的相守(也许,也会,平淡,会有,太多)
爱情,往往是在阴差阳错中不期而至,也许这就叫缘!这样的爱情就是两情相谐,说大了在于心灵相通,说小了就在眉宇之间。心灵、魂魄、精神上的意像只能去感受,永远没有最为恰当的语言。
心有灵犀远隔千山万水可以相拥;心有龃龉虽近在咫尺也会见异思迁。两情相悦的爱情,一颦一笑都包含着别人理解不了的内涵。
我从来不为街头路边那些当众拥吻的情侣所感动,倒是常常为蹒跚老人双双相伴的身影所打动。羡慕他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也感动于他们几十年人生岁月的平淡相守。也许生活并不尽如人意,也许得到的并不是最初的期待,也许还有着太多的缺憾,但是至少还有着一个完整的家,至少还可以与另一半平淡相守。
甜也好,苦也罢,能一辈子给一个人洗衣做饭,端茶递水,一辈子闻着他的气息,和他同呼吸共枕眠,和他一起经历风风雨雨,陪着他一直走到老,也是一种不薄的缘分,一种平淡的幸福。其实只要与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纵使清贫辛苦一些,自然也会觉得食苦如甘。
男人的情感藏在骨子里,埋在内心深处,埋的那么深那么实,那么让人捉摸不透难以觉察。当真正遇到能懂自己的人时,自然也会欣喜。心里感谢上苍,但表面仍不会有过分的举动,不会紧紧的拥抱,也不会有直抒情感的话语。不是他不懂风情,只是他的感情不在言语中体现,不能用眼睛观察得到,他需要女人用心去体味用心去感受!
也许婚姻本来就是一种有缺陷的生活,完美无缺的婚姻只存在于恋爱时的遐想里,也许真正的幸福婚姻就是要去学会甘于平淡。
心情如春天的天气一样时好时坏,有很多的事都已经接受,但也有太多难已预料的结果。虽知道生活里有许多始料不及,但却不会知道下一分钟将要发生什么。可能这就是人生。生活不是小说,我想要的或许就只是平淡、宁静的相守。
猜你更喜欢:旧书铺(老王,村里,旧书,是因为,的书)
村
旧书铺(老王,村里,旧书,是因为,的书)
村头有一个旧书铺,自从我小的时候就在那,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在这期间书铺大体翻新过几次,可是治标不治本,现在仍是一个不惹人注意的小房子,墙体是青色的砖,因为时间久已经微微泛白了,房顶是红色的瓦,已经失掉了原来的色泽,零星的有几株杂草长在上面,即使这样也没有增加一点活力。看书铺的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个体户,姓王,也许是因为长相显老,或许是因为“老”字叫起来显得亲切,村里人都叫他大老王。大老王头发有点谢顶了,据说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照这个说法,头秃的还欠些火候,没赶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书铺里十几年来没有多少变化,现在走进去,除了电灯换成了白炽灯,亮了些,照见店主头上新添的白发和渐深的皱纹,一切依然是老样子,积着十几年前的尘埃。书籍层峦叠嶂,过道间不容身,叫人有书山无路,学海有涯之感,好在来的多是纤纤君子,倒也不会构成多大的障碍。书铺大多有一个特别文雅的名字,像什么轩,什么苑的,这个书铺也赶着时代的潮流,顺应经济的发展,起了一个与整个书铺完全格格不入的名字——舒雅堂,大概是蕴含了店主对这个旧书铺美好的期待吧!
书铺里的书多的数不清,就连在这个书铺待了十几年的大老王在找顾客要买的书时,都像身在推理小说之中,理不出个头绪。好在书铺的顾客常年都很少,这也就让大老王不用在推理中花太多时间。这书铺在盈利微乎其微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够存留下来一部分原因是国家拨下来的少得可怜的财政补贴,另一个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大老王对书铺的特殊感情了吧。为国家干活,少说也算是一个公务员了,可是工资却少得可怜,尤其是经过从上到下一层层的过滤,到大老王手里就只够裹一人之腹了,结果就是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了,仍旧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村里有一些热心人曾劝他不要再看那个旧书铺了,种点田,娶个老婆生个娃,日子肯定要比现在过得好。每当这时,大老王总是执拗的摇摇头,叹一句:舍不得啊,我要是不守这些旧书就变成废纸啦!
大老王爱书,视书如命。他常年在旧书铺里看书,理书,与书打着交道。也许是因为书铺常年少有阳光,或许因为他的营养都消耗在了书上,大老王的脸色总是略显惨白,身体总是略显消瘦。但他每天总是笑呵呵的迎来送往,如碰见小学生,他会慈祥的帮他们把书装好,再塞几颗糖在书包里,顺便叮嘱几句:记得回家要先做作业。闲时他便一头埋进书里,阅读,思考,遐想,顺便把所看所想记录下来,留待以后慢慢回味。
随着村里秃头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一批暴发户,物质富足的他们拖着肥胖的身躯,摸着秃秃的头顶把目光转向了旧书铺,带着满口的酒肉味儿向大老王吆喝:你这堂里有关文学的书我都要了,打包好过两天我叫人来运。大老王微抬一下埋在书里的头,算是做了回答。大老王对村里的这些有着铜臭味的暴发户有一种极度的厌恶,即使他们揣着大把的买书款。他认为书是用来读的,而不是用来装饰房间的,更不是用来显摆的。
再后来,听村里人说大老王出书了,北京一家超级大的出版社给了很好的价钱,把大老王的随笔变成了精装签字书,并给与了很高的评价,说是对研究史料很有意义。大老王成了村里的名人,旧书铺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公共场所,他依旧笑眯眯的为村里人推理着下一本书会在哪,依旧殷勤的整理着旧书铺,不同的是脸上多了几分红润,嘴角多了一丝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