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們好,最近小評發現大家對于袁隆平的事跡介紹,袁隆平主要成就這個問題都頗為感興趣的,今天整理了一些相關信息一起往下看看吧。
1、袁隆平在國內率先研究水稻雜種優勢利用。他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先要利用雄性不育”。他的理論和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2、袁隆平解決了三系雜交水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首先提出了“野生稻與栽培稻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最終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化”。二是育成了具有較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并廣泛應用于生產,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三是突破了制種關口。據前人研究,水稻異交率僅為2.4%,雜交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遠達不到生產要求。國際水稻研究所從1971年開始研究,1973年放棄,因為當時研究所沒人相信能解決種子生產問題。袁隆平帶領的課題組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種子產量逐漸增加,現在畝產已經達到300多公斤的高產。
3、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發展戰略,即從三系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效率越來越高;在雜種優勢層面,從品種到亞種,再到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雜種優勢越來越強,推動雜交水稻一步步邁上新臺階。這一思想被國內外同行所采納,成為發展雜交水稻育種的指導思想[3]。
4、袁隆平解決了雙系統方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問題。例如,1989年,在兩系法研究遭遇重大挫折時,他提出了選育實用光溫敏核不育系的起始溫度指標和技術策略,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低谷。后來研究提出了核心制種程序和冷水系列灌溉繁殖,使兩系雜交水稻的研究最終獲得成功并得以推廣。1987年起擔任“863”項目特別責任專家,主持中國性合作研究。1995年,兩系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同熟期兩系雜交水稻比三系雜交水稻增產5% ~ 10%。
5、袁隆平設計了高冠層、短穗層、大穗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1997年,袁隆平開展了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別實現了中國超級稻示范片第一、二、三期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目標。2013年,他啟動了超級雜交稻百畝示范片畝產1000公斤目標的第四期,計劃到2020年實現目標。同時,實施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高產工程,促進科技成果生產應用。從2007年開始,取得了很大的增產增收效果,已經在全國7個省市實施。其中,湖南省的縣(市、區)從20個增加到2012年的50個,面積882萬畝。到2012年,累計示范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新貢獻。
以上就是【袁隆平的事跡介紹,袁隆平主要成就】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