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徐东明,他的穿着给记者的印象是很现代。说明来意后,他很爽快地就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谈到他的创业过程,从表情中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平静。
打工艰辛:立志当老板
徐东明15岁就开始打工,当时是在一家家具公司,每月工资才500元。后来,他又到一家印刷厂打工,工资是550元,但这份工时间也不长。两次都是因为徐东明无法忍受老板对自己的态度。那个时候,印刷厂规定,凡是辞职的工人都会分到一袋苹果。于是,他在厂里等了老板一下午,要他的苹果。第二天又等了一天可始终没有得到他应得的那袋苹果。他痛苦地说,在别人手下干活的感受简直苦不堪言。
于是,徐东明发誓他一定要摆脱这种生活,有一天他要自己当老板。
摆小地摊:20岁赚到10万元
从那时起,他尝试了很多职业,只要能赚到钱他都会去试一试。他卖过电器、鞋袜、腰带,几乎现在地摊上有的他全卖过。后来,他和朋友租了一间房子。他们自己买布加工餐巾,再卖给饭店。为了赶工,他有时候一夜都不睡,手被剪子磨得直流血,他甚至在租的房子里和老鼠睡过一张床。
20岁那年,他雇了辆车,开始在早市、夜市卖床上用品。三个月,他赚到了10万元,于是这一年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初尝成功:资产200万并不满足
1999年,22岁的徐东明建立了家庭。这时,徐东明已经拥有了20多万元。因为有了一些钱,徐东明在投资开店的问题上有一些患得患失。最后,是妻子的鼓励让徐东明消除了种种顾虑,年底,徐东明的皮具行在重庆路正式开张了。
由于经营有方,皮具行效益很好。现在他用赚到的钱又投资开了一家服装店。徐东明说,他经常和家人谈及自己的过去,每次都会让他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于是,每一次他都提醒自己要继续努力,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他告诉记者,他现在的资产已经达到将近200万元了。他说他还会继续投资,把生意做大。
猜你也喜欢:顺境逆境(逆境,自己的,的人,顺境,挫折)
顺境与逆境
顺境逆境(逆境,自己的,的人,顺境,挫折)
顺境与逆境
工作中难免有顺境、逆境,很多人都怕碰到逆境,觉得挫折就是很大的打击。其实,如果没有逆境现前,一般人不容易成长。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挫折也是一种经验、一种过程,逆境更是一种考验、一种锻炼。如果能够面临逆境而心不乱,没有怨、没有恨,而是以冷静的智慧来处理,以慈悲的心来看待,那么逆境就不再是逆境了。
好比我们走路或者爬山,稍微走远一点脚会累,身体也会觉得疲倦,这不能叫做“逆境”,这只是个“过程”。事未经过不知难,没有一样事情是没有逆境的,只要挫折当前的时候不以为是挫折,把挫折视为推动事务过程中一定会发生的现象,挫折就不会变成一种打击。也就是说做任何事的时候,先要考量到顺、逆两面,如此进可以自由、退也可以自由,就能够伸缩自如、进退自在。
可是,尽管预先考量周到,还是会有重重难关不易通过的时候,此时心里难免不舒服,这种时刻,一定要保持信心。信心是什么?是信我不为己,只为了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保持这样的信念,相信一定可以逢凶化吉。如果只是为了自私、自我,一旦逆境出现,就可能一败涂地,没有办法站起来。当然,人不可能完全没有私心,但能够少一点私心、多一点公德心,纵使逆境现前,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工作上遇到逆境的时候,第一个要想:这原本就是在我的预料之中,我早就知道一定会有困难,只是不知道是什么困难而已。接着就要想办法解决眼前的逆境。首先,当然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足,就要找专业的人,或是比自己更高明的人帮忙,或是几个人一起讨论,因为单独一个人的思虑比较难以面面俱到,若是两个人、三个人一起讨论,很可能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就把问题处理好了。所以,心情镇定地面对问题而不慌张,并适当地求援,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很多人觉得顺境很好,其实人在顺境的时候,难免志得意满,常常会埋下失败的种子。因此我们要居安思危,时时刻刻要谦虚、谨慎,不能趾高气扬、傲慢、自以为是。因为任何事情的成功顺利,都不完全只靠自己,所谓时势造英雄,这和时代背景有关,和当时的大环境有关,也和当时你所结交的人、相处的人有关系。
虽然这当中也有自己的一份力量在里面,有的人会认为是自己运气好、自己的能力强,那也没有错。运气好才能遇到好的因缘,可是运气不会老是跟着自己走,好运一样会离开。所以当有好运的时候要小心,就象是爬山爬到最高峰的时候,别只顾着洋洋得意,否则不小心掉下山谷可就麻烦了。
到了高峰,要知道接下来是会下坡的;下坡之后,另外一个高峰还会起来。人生的过程就像山峰起伏,处顺境的时候不可以骄傲,处逆境的时候不需要灰心。我们必须要记住,随时随地都会有新的可能发生。
猜你更喜欢:随笔小记(拙劣,读者,文坛,预见,友善)
有时真忘不了
随笔小记(拙劣,读者,文坛,预见,友善)
有时真忘不了那些卓越的批判家的观点,这些理念可如当头棒喝砸出一番我们的新眼界,虽不知值得否,有没有使读者观者知情后做更多的无用功等,只因短时间内真的无法给它们定义对错,但任何成品既然出现定有它的优势,我们应酌情提取。
如九十年代末有人提出文学危机,大概是讲文字泛滥,随心所欲的作品极大充斥市场,看似文学界欣欣向荣,然沉积过多无养肥料,杰出代表实则难见。在当时环境下能洞察到这层次,前辈真是值得钦佩,假如能站得更高点,相信先辈同样能预见未来,现在文坛的锦绣河山。
拙劣的文字同样有它存在的含义,只是需要时间酝酿,能保证自己首创文章成为经典的能人屈指可数,天才自然也有磨砺的过程,这一阶段起于全民文化水平整体提升,是新人的尝试同样是场筛选,虽难分三六九等但显然会有一类群体暂退文坛,一类群体持之以恒,上进的读者自然不甘选读拙劣文章,久而久之厚积薄发,可预见而后岁月中的某时,极大部分国人的功底皆能不输近代大家。
身处纷争,挺易被涡旋撕扯得伤痕累累,在杂乱中渐生出求个心胸宽广的想法,和待见批判者类似,总该友善于与自己争斗的他人,如读篇《资治通鉴》。
仅当个随笔?嗦几句吧,不做展开,如果读者对我的内容不满,望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