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人,不要在复杂的人堆里混。混到最后,你会发现,做个复杂的人真简单,做个简单的人好复杂。
一个从前用脚走路的人,被迫开始用心眼走路了。但,你永远赶不上一个始终玩心眼的人。你心素已闲,而对方早已成了精。
简单的人一条路走到黑,就真的走到黑了。复杂的人说好跟着走,但一回头就看不到了踪影。更多的时候,简单的人还傻傻地走在风里,复杂的人早已藏在了背风处。简单永远不要跟复杂斗,斗过斗不过放在一边,伤害却永远都是你一个人的。
复杂的人那里,阴谋太大,套路太多,城府太深,一个不喜欢走心的人,走到了玩心计的人那里,就是走进了泥坑里。一身泥是必然的了,你还要灰头土脸地挣扎到狼狈。
你在简单里的时候,看到的是世界的澄澈,混在复杂中,满眼是污浊和肮脏。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你失却的不仅是心情,还有生活的质量。
一个简单的人,混在复杂中,只会有两种情况,一是最后变坏,变到比别人还复杂,另一就是在复杂中困死。
有人打了你一记耳光。这记耳光,有时候,也会变成刻骨的仇恨。
仇恨不是因为打得有多疼,而是你在心中一遍一遍重复着这记耳光,自己把自己打得太久。即便是睚眦之怨,若念念不忘,也会成为心灵的重荷。
曼德拉说,当我走出监狱大门的时候,早已把仇恨和愤怒留在了身后,否则,我将会把自己一直关在监狱里面。
解决仇恨的方式,不是把仇恨还回去。那样的话,将会永远纠缠在仇恨之中。况且,生活也不会给你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你最解气的方式再给对方一记耳光。生活的目的是,远离仇恨比调停仇恨更有意义。
世界上的好多仇恨,不是你死我活解决的,而是云淡风轻放下的。一个不能受辱的脾气,看似刚烈血性,但会在生活中处处受辱。理由其实很简单:你放下来的太少,势必就会担得太多。
幸运和不幸一样,都极具偶然性。
但从人生的角度解读,前者会被看作是运势,后者会被认同为命运。命运,就是在心底里,把一切偶然理解为必然。这是不一样的。因为,偶然后面跟着的,是看得开和无所谓,必然后面跟着的,是屈从和投降。
在不幸的层面上,谁都希望把这种偶然落在别人的头上,这是人自身的狭隘。再崇高的人,也不会自邀不幸。人生,在幸与不幸之间,没有任何风度可言。
一个人,遭遇了不幸是痛苦的。然而,比这个更痛苦的是心底的不平衡。只因为,别人没有跟自己一样不幸着。
生活有时候很坏,把一个又一个不幸降临在同一个人头上。最深的悲剧,就是人生被一块一块撕碎,然后,还让你看不到任何转机和希望。不幸,会成全人的强大。当然了,也会成全另一种强大,那就是完全屈从命运,逆来顺受。从抗争不过,到不再抗争,其实是命运对一个人的毁灭。
当然了,还会有另一种强大:有一种人在灾难的砥砺下,开始仰望命运,并微笑着伸出手去,与所有奔赴而来的不幸握手言和。
他们知道,唯有这样,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者。
作者:马德
猜你也喜欢:奇迹发生在坚持中(选择了,成功,一件事,成功率,反复
奇迹发生在坚持中(选择了,成功,一件事,成功率,反复) 这是发生在我大学期间的一件事,至今犹记在心。
公共课《社会学》的老教授给我们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果一件事的成功概率是1%,那么反复尝试100次至少成功一次的几率是多少?备选答案有四个:10%、23%、38%、63%。
经过十几分钟的热烈讨论,大都选择了10%,少数人选择了23%,极个别人选择了38%,而最高的概率63%却被冷落,无人问津。
老教授没做任何评价,沉默片刻后,微笑着公布了正确答案:如果成功率1%,意味着失败率99%。按照反复尝试100次之后计算,那失败率就是99%的100次方,等于37%,最后我们的成功率应该是100%减去37%,即63%。
全班哗然,几乎震惊:一件事倘若反复尝试,他的成功率竟然由1%上升到了不可思议的63%。
有一句名言这样说的:“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致死剑都不能离手。”其实任何人成功之前,都会遇到许多的失意,甚至难以计数的失败。你选择了放弃,无疑就选择了放弃的机会,因为轰轰烈烈的成功之前的失败,往往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自古以来,那些所谓的英雄,并不比普通人更有运气,只是比普通人更加锲而不舍,拥有坚持到最后的勇气罢了!
猜你更喜欢:悲秋(这是,杜甫,高唐,悲秋,辛弃疾)
悲秋
悲秋(这是,杜甫,高唐,悲秋,辛弃疾)
悲秋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这是唐朝诗人杜甫的悲秋诗,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辞赋家宋玉的:
秋天到了,正好经过你的家乡,我不由地想起了你的《九辩》,你的风流儒雅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悲秋的情绪,是一致的。
你的家宅虽然还被保存着,但人们并不真正了解你。
他们不研究你的《九辩》,却乐于谈论你的《高唐神女赋》。
《九辩》说的,是文人不遇;而《高唐神女赋》,说的是男女欢会。所以,杜甫认为后人对宋玉的认识,并不全面。
那么,为什么杜甫要这么说呢?是因为,杜甫自己的境遇,和宋玉有相似之处,虽有报国之志,却无用才之机。
年老体衰,国破家危,触景生情,难免落泪。
不过,文人和政客,是两回事,当官不一定遇,不当官也可能遇。
我倒觉得,宋朝的辛弃疾可以算是不遇。
辛弃疾本为武将,原属山东抗金民间武装,后归顺南宋朝廷,一生以收复北方为志。
只是南宋朝廷,已成偏安之局,大环境不行,所以辛弃疾才无缘上阵。
辛弃疾也有悲秋之作: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是愤怒之后的冷静,这是忧愁之后的豁达,没有实际的体验,不能发此声。
总而言之,悲秋是可以的,但悲秋的意境,却未必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