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没路时,向上生长
四周没路时,向上生长
文/古尔浪洼
还在读中学时,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没有陆路时,我走水路”,“四周没路时,我向上生长”。少年写诗,难免夸张,也有点儿“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没想到,后来自己的成长,却真的是这样。
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好好念书,读个小中专,或者师范,是比较好的选择。至少,会让父母和自己都过得轻松些。但我愣是不好好学习,逃学。结果,自己将所有的陆路堵死,逼迫自己南下打工,走了水路。
在工作上,我本来有很好的机会,年级轻轻就去做厂长。但我放弃了,选择了一个比自己原来职位低的工作。当时,我认为我的观念是对的,自己需要更多锻炼,更多成长。“太好的事不能当真”,这是我小的时候,妈妈就最喜欢讲的一句话。
她常常说:“天降馅饼,不是砖头就是陷阱。”“不要老想沾便宜,爱沾便宜的人容易受骗。”“不要老想走捷径,爱走捷径的人,容易掉入陷阱。”她虽然一天书都没有念过,但我觉得她的话非常有道理。所以,自小到大,我从不占别人便宜。并且在职业成长道路上各个关键节点的选择时,我也贯彻了她“不走捷径”的警示。
但当时,我在这家公司做的很艰难,在各种漩涡中踉跄前行,又在做的好好的品质部经理的位置上一把被撸下去的时候,我开始怀疑妈妈的话到底对不对。如果对,何以我吃了这么多苦,经受了这么多的磨炼之后,我得到的却是更多的困难和磨炼?如果不对,那我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在当初被下放下去的日子里,表面上,我一切都无所谓;但其实内心很苦闷,很煎熬。我常常半夜睡不着觉,也偶尔扪心自问:“何不一走了之?”走,其实很容易。问题是:怎么走?走向哪里呢?前后算起来,我都已经做了8年品质经理了,在这个位置上做这么久而没有质的突破,一定不单是公司和环境的问题,也应该有自身的问题。那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直到顾问公司进入公司开始辅导“5S”的那天晚上,我才恍然大悟。8年来,我不缺乏实干的精神,实践经验也很丰富,但知识都是碎片式的,无法很好的融会贯通,解决问题时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所以之前,无论在现场处理问题,还是日常工作,我都干的不错,带团队,也能带得有活力,有生气;但若放在更广阔的环境,公司更进一步发展的角度来看,我的知识缺乏系统性。
有一段时间我将这归咎为学历低的因素,其实错了,是我自己没能很好的梳理所掌握的品质知识,并系统利用这些知识使自己的管理理念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才是前东家、现东家不愿意给我提供更进一步发展空间的最根本原因。
许多年之后,回忆起这段往事,我猜想,新来的副总看到了我的短板,所以将我放逐下去,任我自生自灭。我也明白,他不是为了栽培我,为了让我进步才那么做的,但我理解他。
职场从来是残酷的,对于不能马上使用的人,多数上司都会选择放弃。并不是每一个上司,都会替下属去设计职业发展的道路,指引未来的方向。可是阴差阳错,我的踏实爱干,以及受到妈妈“不走捷径”教诲的影响,竟然引发了自己第三度再启动,从头再来了一次。
正是这次的放低身段、从零开始的心态,以及踏实的推进项目过程,让我终于将十年实践经验与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在了一起。顾问公司为期两年的辅导即将结束,而我,似乎是上了一个两年的多对一深度研修班。这两年里,我对接过顾问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副总以及单个项目的辅导老师,听过他们的许多讲座。两年来,公司改变了很多,算得上是旧貌换新颜。而我自己,则像一只扑火的凤凰,终于在火的洗礼中经历了一次涅盘。
“四周没路时,我向上生长”,这句话,对十多年后的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句旧作,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现在,又变成了我遇到问题时,陷入困境中,一种新的思考方式。面对被放逐的尴尬处境,我并没有深陷其中,自怨自艾,而是将之变成了新的学习、成长机会,变成了我为下一次突破的契机。
猜你也喜欢:35岁不是IT创业的坎
35岁不是IT创业的坎(激情,年龄,盖子,是一个,青年人)
★北京智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李富明
李富明,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电子技术专业毕业后参军,从事通信、数据网络的规划及其工程等技术工作。1993年进入外企,曾出任摩托罗拉信息系统部中国区销售经理和美国泰讯公司销售总监等职。2000年3月,作为创始人之一,创办北京智网科技有限公司。
很多年龄大点的人都梦想自己能年轻10岁该多好。看着职场上供求比例的变化,35岁这个年龄已然成为了一道无形的分水岭,除了求职者,对创业者也是如此。
最近,不断听到有业内朋友谈起这样一个观点:IT是年轻人的天下,过了35岁就缺乏做事业的激情,不能领导一个创业型的IT公司走向上市之路不断发展壮大。无独有偶,还有一位朋友做出了这样的举动:他投资了几年的某个网络教学企业,一直未见有起色。在董事会更换了好几个CEO之后,仍不见好转。无奈干脆做出一项大胆举措:决定聘任一位刚大学毕业几年的人来担任CEO。理由是:不怕虎的初生牛犊兴许能达到董事会的目标。
我认为这事儿得从多方面考虑。青年人精力充沛、闯劲十足不假,但40岁的中年人,其精力、闯劲、活力就一定不如35岁以下的青年人吗?
中年人的一些独有优势,是青年人没法比的。就像王江民,他40多岁到中关村创业,靠卖杀毒软件,几乎一夜间就变成了百万富翁,几年后又变成了亿万富翁,他被称为中关村百万富翁第一人。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35岁定为创业年龄的一个坎儿。35岁是一个什么概念?35岁正好是寒窗十年之后又工作十年的概念。正是工作经验丰富,生活稳定并且需要对家人负责任的阶段,相对来说,这个年龄层次的人的责任心比较强。用从前的话来说是“年富力强”,是一种优势。
诚然,激情是一个创业者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特质。不仅IT行业的创业者需要具备这种特质,所有行业的创业者都需要有激情。也许,激情的消磨与岁月的流逝有关系,但不是必然。从根本上讲,除了性格因素以外,激情与一个人的经历有着直接的联系,和年龄无关。有的人在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变得前怕狼后怕虎,激情被慢慢消磨。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很能说明问题:把一个跳蚤放到一个玻璃器皿中,盖上盖,最初跳蚤在不停地在跳,撞击盖子,试图把盖子打开逃出器皿。但它那样“势单力薄”,怎么可能跳得出来呢?过了两天,有人把盖子揭开,想让跳蚤再跳出来,但它已经不会也不愿跳了,因为它已经记住痛了。 猜你更喜欢:“行规式”腐败(行规,
“行规式”腐败(行规,考官,就会,腐败,不懂) 国有国法,行有行规。行规本是约定俗成,用以规范、约束行业内人员及其行为的规矩或准则。
时下,因对一些权力享有者的监管和限制乏力,导致他们借职权之便“创设”了一些随意向公众伸手要钱的“行规”,而且许多“行规”日渐稳固,使更多人不得不向“行规”低头。
你不遵守“行规”,就会被认为“不懂事儿”,就会失去许多好机遇。如果你总是“不懂事儿”,要想继续在圈儿里混就非常吃力。
比如,考取驾照,如果不去“打点”、“孝敬”教练、考官等人,不管你如何勤学苦练,不论你技术怎样娴熟,都很难通过“驾考”,拿到驾本;去医院看病,要是不送个红包,患者的手术就不能由经验丰富的医生主刀。谁也不会为省那几千元钱,拿自己生命做赌注;去殡仪馆为亲人送葬,火化证明里要不夹带100元或以上现金,亲人的骨灰里就多半是炉灰;申请“廉租房”、“低保户”等,明明符合条件,但要获得相应资格和待遇,必须给“管事儿的”“进贡”,不然,你的条件再优越,也得往后边排,极可能到死那天也拿不到……
也许有人会问,不按“行规”办就不行吗?从理论上讲当然行,但现实往往是你不这么做,圈里人就会认为你“不懂规矩”,需要“开导开导”,经过几次“开导”,你就什么都懂了。如果你总这么“不懂规矩”,公平的砝码就会严重失衡,那些本该属于你的待遇,就落在了别人头上,想继续在这个“矮檐下”生存就相当艰难。
对这类“行规”,你可以嫌弃它、耻笑它、厌恶它,甚至憎恨它,但你要为自己的“另类”付出代价,有时是惨痛的。因为“行规”里充满了江湖色彩,“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有钱能使鬼推磨”、“没有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诸多领域和行业不成文的“规矩”,而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迫使你不得不低头,并导致“行规式”腐败越发猖獗。
任何腐败都难逃被发现、举报和查处的一天,“行规式”腐败也不例外。据媒体报道,广东湛江最大驾考受贿案近日二审判决,湛江市车管所原所长梁志雄受贿22.46万元,获刑10年。学员为求驾考通过,就给教练送红包,教练将钱转交考官,考官为获得更多监考机会,并在轮岗时留任,又向时任市车管所所长的梁志雄行贿,形成了一条学员??教练(领队或业务员)??考官??梁志雄的利益链。还有39名涉案考官主动上缴红包2100余万元。
一个市车管所所长受贿22万余元,受到法律制裁,罪有应得。39名涉案考官主动上缴的2100余万元更触目惊心,这意味他们平均每人收受红包50余万元,大大超出了梁志雄的受贿金额。这昭示出,收受红包的“行规”绝非个别。
权力是最好的生意筹码,公众就是“待宰的羔羊”。靠权力生财,从公众身上“揩油”的“行规式”腐败,在其他地方、领域和行业,肯定还有不少尚未见光的阴暗角落。
清除“行规式”腐败,保障公众正当权益,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维护党纪国法尊严,湛江案件是一个有力警示。
行规必须严格控制在法律范围内,超越法律界限,必然涉嫌犯罪。湛江有关部门称,当地已出台一系列“阳光驾考”政策,打破那些违法违纪的“行规”。用“阳光”和法治的力量驱散阴霾,是铲除“行规式”腐败的好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