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激励,职务激励法

职务激励,职务激励法

日期:2018-11-30 19:24:20    编辑:赵圆稳    来源:互联网

职务激励错误剖析 零与零的加减乘除(工作,职务,刀叉,过程中,的人)0 0、0-0、0*0、0/0,
职务激励错误剖析 零与零的加减乘除(工作,职务,刀叉,过程中,的人) 0+0、0-0、0*0、0/0,主管们通过工作丰富化来激励员工的过程中经常会犯这些错误。

  一位外企主管向笔者抱怨:她手下有三位员工长期负责一些琐碎事物,为了更多的激励他们工作,并且使其有成长的空间,决定将其分管的工作对调,以进行“职务丰富化”。她希望次举能大大提高工作积极性,并且为今后挑选接班人做准备。但是,出乎她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居然大家都不愿意进行工作掉换,宁愿在原来的位置上重复每天发邀请函这一类枯燥的工作。

  “我真的是想不通,他们难道就不明白我的这番苦心?”

  “这些你想让他们对调的工作是不是在权限、范围上差不多,但是工作内容不一样,就像是往餐桌上摆盘子和摆刀叉的分工你掉换了一下,你还是那个检查盘子刀叉有没有摆好的人?”

  “是阿,可是他们如果永远只摆自己那一点,今后怎么能成长为能够检查别人盘子和刀叉的人?”

  以上的事例,正是反映了我们的管理人员在对待员工职务丰富化过错中常见的一种错误:把那些原本就需要丰富化的工作重新在员工中组合分配,等于用一个零代替另外一个零。

  在运用职务丰富化的手段,提高员工积极性与自主性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常常只是成功的将职务分解,但并没用在他们熟悉的工作中为他们创造真正成长的机会。因此,只是完成了水平的职务“扩大化”,并非真正意义上垂直的职务“丰富化”,甚至是增加了工作的无意义性。

  真正的职务“丰富化”不仅包含水平扩大,更重要的是将责任、成就、承认、学习与发展等激励因素通过垂直扩大的方式加入新的工作中。这是我们进行工作设计和丰富化过程中必须注意的。

  四个错误

  可以用以下四个公式来总结我们在试图用工作丰富化来激励员工的过程中犯下的错误:

  1、零加上零

  增加毫无意义的日常办公室工作,这等于零加上零,例如在前台的工作中加上原本没有的预定机票的任务。
猜你也喜欢:西藏首位农民亿万富翁之路(西藏,农奴主,仁布县,农牧民,日喀则) <
西藏首位农民亿万富翁之路(西藏,农奴主,仁布县,农牧民,日喀则)

  西藏日喀则仁布县仁布村农民群培次仁,凭借父辈传下来的木匠手艺白手起家,在22年间创造出亿万财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发生的众多奇迹之一。在日喀则,提起仁布县达热瓦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几乎是无人不晓。这家以经营房屋建筑施工、公路工程施工、水利水电施工、房地产为主的私营企业,目前资产合计达到1.01亿元,而企业的总经理就是农民企业家群培次仁。

  “创造和拥有这么大的财富,在旧西藏是不可想像的。”群培次仁说。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群培次仁一家几代为农奴主养马为生,一家人被当地人称为“达热瓦”(即为农奴主牧马的人)。那时,占西藏人口5%的封建农奴主不仅拥有95%的社会财富,还占有农奴的人身自由。

  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仁布县山高谷深、人多地少,一直受贫穷的煎熬,是西藏自治区重点扶持的贫困山区。群培次仁20岁出头时,意识到仅靠几亩土地很难改变一家8口生活贫困的面貌,于是他凭借父辈传下来的木匠手艺四处打工,在与汉族施工人员的合作中,他学会了房屋建筑的基本技能。

  “政策、机遇、勤劳和智慧,是我从贫困走向富裕的根本原因。”今年49岁的群培次仁在简陋的办公室里谈到创业史时说。

  1982年是改变群培次仁命运的关键一年。中国政府专门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实行了免征农牧业税等一系列促使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一年,西藏各地掀起一股新的建设热潮,他敏锐地捕捉到建筑业蕴藏的无限商机,组织村里的28名剩余劳动力成立了建筑公司,承包土木结构的藏式传统建筑。

  “我们只有3辆手推车和一些简单的工具,运料全靠人背畜驮。”群培次仁回忆起创业初的情景颇为感慨。他说,不过我们依靠勤劳和认真施工,一次次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客户与我们签定了合同。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达热瓦建筑公司目前拥有员工485名,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民。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群培次仁将公司的业务从单一的建筑业向房地产、水利水电施工等方面不断拓展,并且在拉萨、山南等地区占据了一定的市场。据统计,2003年,公司仅建筑业产值就达4083万元,实现利润613万元。群培次仁是西藏率先富裕起来的农牧民之一。记者在西藏农村采访了解到,“百万富翁”在西藏农村已不是新鲜事,仅在昌都地区个人收入逾百万的农牧民就不下100人,他们分别从事运输、工程建筑、农副产品加工、民族手工艺品和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等。 猜你更喜欢:赠言(率真,清华大学,带着,清华,大伙儿)

一个大学生的毕业之
赠言(率真,清华大学,带着,清华,大伙儿)

一个大学生的毕业之感是和中小学生不同的。他若不入研究院或留学,这便是学校生活的最后了。他高兴,为的已满足了家庭的愿望而成为堂堂的一个人。但也发愁,为的此后生活要大大地改变了,而且往往是不能预料的改变。在现下的中国尤其如此。一面想到就要走出天真的和平的园地而踏进五花八门的新世界去,也不免有些依恋彷徨。这种甜里带着苦味,或说苦里带着甜味,大学毕业诸君也许多多少少感染着吧。

然而这种欣慰与感伤都是因袭的,无谓的。“堂堂的一个人”若只知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或只知道自得其乐,那是没多大意义的。至于低徊留连于不能倒流的年光,更是白费工夫。我们要冷静地看清自己前面的路。毕业在大学生是个献身的好机会。他在大学里造成了自己,这时候该活泼泼地跳进社会里去,施展起他的身手。在这国家多难之期,更该沉着地挺身前进,决无躲避徘徊之理。他或做自己职务,或做救国工作,或从小处下手,或从大处着眼,只要卖力气干都好。但单枪匹马也许只能守成;而且旧势力好像大漩涡,一个不小心便会滚下去。真正的力量还得大伙儿。

清华毕业的人渐渐多起来了,大伙儿同心协力,也许能开些新风气。有人说清华大学毕业生犯两种毛病:一是率真,二是瞧不起人。率真决不是毛病。所谓世故,实在太繁碎。处处顾忌,只能敷敷衍衍过日子;整日兜圈儿,别想向前走一步。这样最糟蹋人的精力,社会之所以老朽昏庸者以此。现在我们正需要一班率真的青年人,生力军,打开这个僵局。至于瞧不起人,也有几等。年轻人学了些本事,不觉沾沾自喜是一等。看见别人做事不认真,不切实,忍不住现点颜色,说点话,是一等。这些似乎都还情有可原。若单凭了“清华”的名字,那却不行;但相信这是不会有的。

1933年3月作

(原载1933年《清华大学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