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
你去了哪里,
难道你忘了回家的路吗?
少年,
你怎么了,
为什么不说话,
难道你看到了什么令你悲哀的事?
少年,
不要在沉默了,
把你看到的都说出来,
难道你就这样闭嘴不言?
少年,
醒醒吧,
看着现在被黑暗朦胧的你是那么的萎靡不振,
难道你不怕被别人笑话?
不,这不是你的性格;
原来的你是那么的坚决、果断,
少年,你说话啊 说话啊!!!
唉…………
少年,快点醒过来啊!
你未来的曙光还需你呢!
猜你也喜欢:提高工作效率的简要途径(工作,时间,计划,自己
提高工作效率的简要途径(工作,时间,计划,自己的,管理者)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管理与技术员工都试图通过提高效率来缓解工作压力。加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为效率优先,致使员工在完成工作指标的同时,不得不时刻首先考虑提高工作效率。在绩效管理的框架中,每个管理人员都必须是自己的时间管理者,以提高个人的绩效。
制定一份工作计划。对于技术与管理员工,制定计划的周期可定为一个月。但应将工作计划分解为周计划与日计划。每个工作日结束的前半个小时,先盘点一下当天计划的完成情况,并整理一下第二天计划内容的工作思路与方法。聪明的管理者会改尽力完成当天的工作,因为当天完不成的工作将不得不延迟到下一天完成。这样必将影响下一天仍至当月的整个工作计划,从而陷入明日复明日的被动局面。在制定日计划的时候,必须考虑计划的弹性。不能将计划制定在能力所能达到的100%,而应该制定在能力所能达到的80%。这是管理者工作性质决定的。因为,管理者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以及上级交办的临时任务。如果你每天的计划都是100%,那么,在你完成临时任务时,就必然会挤占你业已制定好的工作计划,原计划就不得不拖期了。久而久之,你的计划失去了严肃性,你的上级与会认为你不是一个很精干的员工。 将工作分类。分类的原则主要包括轻重缓急的原则,相关性原则,工作属地相同原则。轻重缓急包括时间与任务两方面的内容。很多时候管理者会忽略时间的要求,只看重任务的重要性,这样理解是片面的。相关性主要指不要将某一件任务孤立地看待。因为管理本身是一项连续性的工作,任务可能是过去某项工作的延续,或者是未来某项工作的基础。所以,任务开始以前,先向后看一看,再往前想一想,以避免前后矛盾造成的返工。工作属地相同原则指将工作地点相同的业务尽量归并到一块完成,这样可以减少因为工作地点变化造成的时间浪费。这一点对现场工作员工犹为重要。如果这一点处理的好,可避免在现场、自己的办公室、物资部、监理、业主及其它部门之间频繁接触。既节约了时间,又少走了路程,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约定的工作。管理人员在接收工作任务的同时,都被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时刻将时间与质量两个要求贯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并尽可能提前。将任务完成的时间定在提交任务成果的最后一刻是很不明智的,这与上面提到的计划的弹性是一脉相承的。因为,事情总不一味按个人主观设定前进。当应当提交的任务与临时的事项冲突时,就陷入了鱼与熊掌的被动状态。一个能每次按期完成工作任务的管理员工,即使不天天加班加点,即使不显得终日忙忙碌碌,也会让主管觉得你是一个让人放心的人,而不是天天追问你工作的进度如何了。 敦促过程管理者。因为某项工作会涉及多个部门或是岗位,假如让你来组织这项工作,你会怎么办?由于这项特定的工作有很多中间环节,所以增加了协调的难度。管理人员在组织某项工作时往往只偏重于自己本身所应完成的职责,将工作传递到相关工作部门与工作岗位之后便听之任之了。这样,你会发现工作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在检查工作结果的时候,所在的中间环节又各自抱怨给予他的时间太短了,或者是某个中间环节耽误的时间太久了等等。而工作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你没有按期按质量完成工作,你的业绩等级被打了折扣。所以作为一名管理者,要把握工作的完整性。在事先给定各个中间环节完成工作时间的同时,要经常关注他完成的质量与进度,以免其中的某个或是某些环节影响整体工作进度。所以,作为一名组织者,你的职责不仅仅是将文件传递出去,更重要的是敦促你的中间环节处理者按你的要求及时完成分管职责。 有效地管理时间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对于时间管理的方法研究是永恒的,因为每个人只有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绩效。
猜你更喜欢:爱文学的朋友,应该看看这个故事(朗读,作家,龙
爱文学的朋友,应该看看这个故事(朗读,作家,龙应台,文学,德国)
龙应台是一位台湾作家。至于说为什么叫她“台湾作家”而不称她“中国作家”,我一时也不太清楚。不过这没关系,至少与我现在谈论的话题无关。我要说的是:既然是一位作家,就少不了参加一些文学活动,比如笔会,比如作品研讨会之类。龙应台在自己的一篇文章里,记述了他在德国参加一个小型文学作品朗读会的情形,看后真叫人——怎么说呢——看完各位自己评价吧。
龙应台是这样描述的:
“深秋的一个夜晚,我去法兰克福听一场作品朗读。晚上的节目嘛,不管是音乐会、电影或演讲,两个小时也就结束了吧。可是这场文学作品朗读会,使我终生难忘。
在一个小小的画廊里,来了大约三十个观众,其中有几个婴儿像袋鼠一样趴在年轻母亲的胸上。该朗读的作家、作家的翻译者、作家的评论者,再加上主持人,可能还超过三十人。
朗读从6点开始。
8点,我觉得脖子酸了。9点,腿坐麻了。10点,“吸收”能力开始下降,听得不知所云——但是我坚持着;我要看看这德国的文学爱好者,能耗到什么时候!
11点,我的头不时垂下来,快要睡着了。12点,教堂的钟声隐隐传来,一个作家正在用他低沉单调的声音念一段小说;我两眼发直,头昏脑涨。
清晨1点,我逃离现场,心里充满恐怖感:爱文学可以爱到这种地步,饶了我吧!
他们究竟是几点钟散的,我当然不知道。”(龙应台:《一本书的背后》)
文学是什么?按惯常的理解,就是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这些东西吧。或者换一种说法: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它以不同的形式、体裁,描摹、再现人的生活,包括人的内心世界,及其想象的空间。
龙应台的这篇文章我是在多年前看的,其中描绘的情形时常萦绕在我的脑际,印象之深可见一斑。今天我把它摘抄下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和玩味。
我们这里,有龙应台所描述的这般痴迷文学的人吗?
或者换个角度发问:我们的文学家所营造的语言文字大厦里,有如此迷人的“空间”吗?
真不敢说。